技術分析的運用層面極為廣泛,當然巧妙各有不同,而成效也因運行者的不同而有落差,這便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,唯有找到適合自身運用的如此而已;當然眾多技術理論的本身,一定是親自體驗過後,方可知曉是否與你合身,必有自身的思考邏輯來評斷對個人實戰運用上的優劣點,其後方決定是否要貫徹實行,而這一段驗證的過程通常時間不會太短,這不是聽聽別人說有沒有用,或是好不好用就會有答案的,根據他人的評價而判斷此技術理論的好壞並不洽當,試想他人也是經過一番體驗才會有得失的結論,但重點在於他覺得好用的東西別人不見得也可以輕易駕馭,相對的他人覺得不擅用的技術,也許非常適合你,僅聽他人一言而草率抉擇…也許會讓你錯失一項很好的投資技術。

當然在討論一項技術的優劣點時,並不是要為這項技術作結而蓋棺論定,而是在經驗分享的過程中,知道他人為何覺得好或是不好,以此來強化自身進步的空間,這與無意義的批評是有所落差的,不過往往自身運用的技術被他人質疑後,則易浮現情緒性的反應,但為何當下不作你認為的優點來陳述對照,這不就是討論的正面意義嗎,這是一個過程,也是一個相互學習成長的機會,當然若在幾番討論後,雙方仍無具體的共識,那才會淪為各自啟發的狀態。

曾經數度與較熟識的友人討論技術理論的優劣,當然在得不到正向的成果前,我會試著跟不同的朋友討論,以求得一個具體的結果,我想這種事跟不熟的人討論,大概最後會變成情緒性的討論吧,所以我選擇與較有交集與理性的朋友討教;比方說我對某些技術理論始終不得竅門,或是覺得實戰的運用價值較低時,我會先提出我覺得是該技術盲點的地方與想法,意在由他人的經驗中尋得一道通路,以補自身之不足,這當然是要由成功者的經驗中得此結論,由發現盲點來直接針對這個方向找到答案的方式,是我認為最快的方法,當然也有人會說書上有自己去找答案,理論與實戰運用是兩回事,正因為自己找不到活用它的方法,才會想從成功者的例子上找到活用之道,這如果看看書就會了…那何來技術優劣的討論與交流,眾人理應皆為成功者,可惜此結果絕非必然。

就以我個人來談,在投資股市方面的技術分析運用,我較慣用的是K線型態與量價關係,再配合均線與趨勢線來整合短線操作與長趨勢的實戰變化;也常有人質疑我說看K線準確性不高,的確單純的看K線的變化,一點意義也沒有,所以我配合了量價關係的呈現來作解讀,再經過一段時間試練後,雖然不是百戰皆捷,但也有六、七成穩健獲利的能力,而此主要源於「酒田戰法」,事實上現階段的幾位投顧老師的技術理論,皆同源於「酒田戰法」演變而來,像是「魔法K線」(王煥昌)、「坂田戰法」(顧奎國)、「本間K線」(方翔立)…等,個人觀後判斷應為同源,方與顧兩位老師較接近原味,當然應該也有作些細部的調整,而魔法K線則是將酒田戰法作分類與整合,而成王老師的原創精髓技術理論,算是融會貫通後成品,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片面的臆測,三者皆有其獨道之處,而我後來在用詞上使用了魔法K線,其實也只是單純的愛用其詞(算是文字藝術吧 :p),而有人說看這些老師的績效也不算高,我是不清楚這些老師的真實績效為何,可是我個人長久下來是有六成以上的信心水準,所以當有人在質疑我的操作技術時,我會試著問覺得哪裡有缺點,覺得它不好用總要有點基礎論述吧,可是普遍只說"不準、不好用",但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,少數幾位有想法的會給我建議與提點,我們有個共識是單純看K線的變化真的沒有意義,所以需要其他東西來輔助運用,而量是一個軸心重點,量能是股價與市場動能,配合此來判斷K線變化中的多空力道是可行的,若在搭配均線運行將事半功倍;而另一個共識是,所有的技術都比不上嚴守紀律來得重要,這是技術運用判斷誤後的自保之道!

酒田戰法的主要精神有四,分別為"疾如風"、"徐如林"、"侵掠如火"與"不動如山"。
疾如風意指在行情反轉時,要儘速且明快的處理手中的部位,毫無遲疑的果決行事。
徐如林意指在行情進入盤整時,動作宜緩而不燥,穩健的高出低進來應對。
侵掠如火意指在確認行情表態後,要毫不猶豫的積極進場,逢回加碼,作最大獲利的掌握。
不動如山意指在盤勢走勢不明的狀況,此時進場則背負著極大的風險,不如靜觀其變,待走勢明郎後,再行進場的動作。

以此精神為基礎,再配合K線型態來運用為主要結構,這是一套理論,有人會問我說,為何我看到型態組合反多,可是走勢確不如預期,我看了一下線圖答道"因為量能沒配合上,讓型態產生破綻…量是決定組合型態的多空力道關鍵",而量的提示便是一個活用與加強判斷的方法,我很高興在討論的過程中,讓他有所獲益,這不就是討論的價值所在嗎,別人提出詢問與有基礎的質疑時,可以理解的對方不是無根據的惡意攻擊,那討論的延續才有價值,對於詢問與他人盲點的提出,是開啟討論的開端,這與惡意批評是兩回事,個人對於自己不擅長的技術理論,若始終不得其法,我會選擇不再堅持而放棄使用,但不代表這項技術就被我認為是廢物,因為我從來沒這麼想過,也希望別人不要用這種角度看事情。

技術的運用本就是因人而異,本就有觀念上的落差,而如何去異求同才是討論的價值所在,別人有心討論,但卻要以批評視之,這對無心者並不公平,所以其實不用過度敏感,特別是你所熟識的人 :p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風蘭 的頭像
    風蘭

    風蘭的生活記事

    風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